时间:2025-03-21 18:23:02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文雯
3月21日是首个世界冰川日。
在地球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冰川如同古老的守护者,静静地矗立了数千年。它们不仅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球生态系统的关键调节器。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些古老的冰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世界冰川日的设立,旨在提高公众的冰川保护意识,呼吁全球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对冰川和生态环境的威胁,共同守卫地球的“白色宝藏”。
冰川: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器”
3月2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徐柏青在西藏拉萨用科普形式同步分享了亚洲水塔冰川与发展的研究进展。徐柏青长期从事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深知冰川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一原两湖三江”重大标志性科考活动中,他率领科考队,成功在普若岗日冰原海拔6100米处的10号冰川钻取了长达324米的冰芯,创下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冰芯的新纪录。
“联合国第77届大会于2022年12月14日通过了158号决议,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IYGP 2025),同时宣布从2025年起的每年3月21日为‘世界冰川日’。2024年8月13日,联合国第78届大会又通过了321号决议,将2025年至2034年定为‘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徐柏青向记者介绍了世界冰川日的由来,“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全球对冰川保护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冰川不仅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更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全球最大的淡水资源库之一,储存着地球上约68%的淡水资源。冰川的融化和积累过程对全球水循环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在夏季,冰川融水为河流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支持着下游地区的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同时,冰川的存在也对全球气候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冰川表面的高反射率能够反射大量的太阳辐射,帮助调节地球的温度。此外,冰川还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冰川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全球海平面上升、区域淡水资源、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以及全球水循环和能量循环。
全球冰川现状:加速融化的警钟
“随着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整体上呈现快速的退缩。”徐柏青指出,“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冰川退缩幅度出现加速的趋势。”
在3月21日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冰冻圈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数据集显示,2020年前后中国最新冰川面积约为4.6万平方千米,冰川总条数约为6.9万条。与第一次中国冰川编目相比,20世纪60年代至2020年期间我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约26% (每十年4.8%),约7000条小冰川完全消失。与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相比,2008—2020年期间我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约6%(每十年5.2%),表明最近十余年我国冰川已进入快速退缩阶段。
“冰川融化速度的加快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极地气象委员会委员李熙晨向记者介绍说,“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已经对沿海地区构成了直接威胁,而冰川融水的变化也影响到了许多依赖冰川水资源的地区。”
根据《Nature》期刊上发表的《2000—2023年全球冰川质量变化的学界估计》一文,2000年至2023年间,全球冰川每年流失273±16亿吨质量,且后半期(2012—2023年)的融化速度比前半期(2000—2011年)增加了36±10%。“这一数据表明,全球冰川融化速度正在显著加快,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李熙晨介绍说。
自2000年以来,冰川在全球范围内失去了约5%的冰量,在区域范围内失去了2%到39%的冰量。冰川质量损失比格陵兰岛冰盖的损失大18%,是南极洲冰盖的两倍多,相当于当前全球人口30年的饮用水量(以每人每天3升计)。
“融化的冰川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18毫米。”李熙晨说。
李熙晨告诉记者,不同区域的冰川质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中欧地区的冰川体积减少最为严重,达到了39%,而南极和亚南极地区则相对较少,约为2%。其他地区的冰川体积减少幅度介于2%至39%之间。例如,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极地区、格陵兰岛周边以及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部等地区对全球冰川质量损失的贡献较大,分别占总量的22%、20%、13%和10%。“这些区域冰川的快速融化不仅加剧了当地的地质灾害风险,还对区域淡水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以中欧地区的阿尔卑斯山脉为例,这里是全球冰川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融化速度显著加快。据研究报道,自2000年以来,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体积减少了近40%。这种快速的冰川融化导致河流径流减少和湖泊水位下降,加剧了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对区域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冰川保护:全世界携起手来
保护冰川不仅是科学家的任务,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排放路径如何,在未来几十年内,冰川的融化仍将继续。“冰川的融化速度已经超过了IPCC AR6报告中2000年至2040年期间的最低质量损失预测。”李熙晨指出,换句话说,冰川融化的速度比人类预想的要快。“为了减缓冰川融化的速度,我们迫切需要采取具体行动。”
“国际合作是应对全球冰川融化问题的关键。”李熙晨指出,“通过国际合作,我们可以共享数据和资源,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国际合作也有助于推动各国政府采取行动,共同应对冰川融化带来的挑战。”
其次,需要改进观测方法与技术手段,提高冰川质量变化的观测精度和时空分辨率。例如,可以发展更加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设备,实现对冰川质量变化的实时监测和动态跟踪。同时,还可以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推动冰川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等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
“我们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李熙晨表示,例如,可以加强冰川保护和恢复工作,减少对冰川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同时,还可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和速度。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冰川融化风险和影响的评估和预警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冰川融化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
编辑:程小雨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67175015
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
扫描二维码 下载“中国环境”客户端
(即可发布爆料、随手拍、绿吧)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