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07 15:39:18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程小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网络上流传一句话,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我们也可以认为,电力的尽头是核动力。这话虽然不算太全面,但这表明了我们对核能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憧憬和厚望。”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作为环境资源界别全国政协委员在参加此次全国两会时表示,人工智能与核能有“共赢”的前景。
卢铁忠表示:“人工智能与核能领域的合作刚刚起步。我们核能企业能够给算力提供强大的绿色低碳清洁能源支撑,同时,AI技术能够促进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核能+算力,我觉得大有可为。”
“核电为什么要用人工智能?一方面,能提升我们核电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核电的经济性。”卢铁忠表示。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中国核电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数字孪生、智慧电厂、智能运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漳州能源、辽宁核电正在大力推进智慧工地建设,三门核电通过其超过40个数字化场景应用,获评全球核电行业首个“灯塔工厂”称号,得益于核电数智化建设,使其机组能力因子提高了1.5%,大修工期缩短46%。中国核电旗下运行研究院、中核武汉前期自主研发的“核智·龙灵”和“核睿思语”大语言模型都已成功接入DeepSeek,在数据分析、智能回答等方面的工作效率提升40%—50%。
谈及近期大火的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卢铁忠表示,机器人什么形态并不重要,关键要解决核电厂的需求。
核电领域应用的机器人具有高耐辐照能力,高安全性,适应核电特殊环境的特点。目前在核电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燃料组件等关键设备的运维保障方面采用了大量中国核电自主研发的特种机器人产品,能够有效替代人员进入放射性环境实施具体工作,提高了本质安全和生产效率。如用于强辐照环境下的反应堆换料机器人,用于水下设备检测和运维的水下爬行机器人,用于设备维护的无损检测机器人,以及用于日常巡检工作的轮式巡检机器人,都已在核电现场成熟应用。
编辑:韦璐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67175015
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
中国环境APP | -3小时前 浏览量:35
中国环境APP | 11小时前 浏览量:54
中国环境APP | 12小时前 浏览量:96
中国环境APP | 17小时前 浏览量:24
中国环境APP | -5小时前 浏览量:47
中国环境 | -4小时前 浏览量:66
中国环境报 | -5小时前 浏览量:60
中国环境APP | 11小时前 浏览量:140
中国环境报 | -2小时前 浏览量:77
中国环境报 | -6小时前 浏览量:23
新华社 | -5小时前 浏览量:32
| -5小时前 浏览量:1
生态环境部 | -4小时前 浏览量:38
中国环境报 | -3小时前 浏览量:76
中国环境APP | 11小时前 浏览量:12
工人日报 | 11小时前 浏览量:51
科技日报 | 12小时前 浏览量:65
生态环境部 | 13小时前 浏览量:77
中国环境APP | 14小时前 浏览量:238
生态环境部 | 15小时前 浏览量:65
扫描二维码 下载“中国环境”客户端
(即可发布爆料、随手拍、绿吧)
我要评论